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03-14,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喜欢所以二刷了《涉过愤怒的海》,竟然比第一次多了几分鼻子酸酸的感觉,是因为第一次点映的映后看到导演说它表面上是讲父亲为女儿复仇的故事,但它所包裹的内核是关于原生家庭的命题,于是再度看这些影像的时候,我尤其注意人物形象塑造与人物命运走向的关联。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所出现的人物一般是故事的主角,但是《涉海》是个例外。电影开篇,女儿在壁橱里画着太阳,嘴里念叨着“suki”,短短几十秒埋下了伏笔,在结尾处用一场老金开柜子的戏和一场讲“suki”与“ai”区分的上课戏把开篇的两个伏笔呼应上。


这种例外看似打破了电影不成文的创作规律,但是却没有离开主题的表达——推动全片故事发展的是小娜死亡的复仇,同时也是主人公老金的人物行动目的。而开篇小娜死亡的场景,当我们看到最后,也幡然醒悟,开篇已经把小娜的死因“原生家庭”展现出来。


而对于表现“原生家庭”命题最重要的是对于“家庭”的刻画,而这部电影对于原生家庭在苗苗和小娜的身上都有体现,所以他们的家庭也都是电影的叙述重点,对于老金的刻画一定是电影的重要部分,只有他的人物形象立得住,片子的主题才得以表达。

老金的出场戏是在大海上捕鱼,枪战的情节,大海的场景与畸形主观的摄影画面表现出男人的征服欲与野性,也定下了暴力的基调,一句台词“老子祖宗辈留下来的渔场,怎么能被这群人抢了去”与后面的一句“我金陨石的闺女被祸害了,这是个笑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此人物的出场,似乎映射老金对于渔场和女儿是相似的情感,都是一种对权利的争夺和占有。


接下来影片里对老金角色设置的细节都共同指向了他对于家庭尤其是对女儿的忽视,以及在自尊心驱使下夹杂着对女儿的掌控欲——即刻意表现女儿对他和他对女儿的爱。比如,老金不知道女儿有男朋友,但是却掩盖他不知道这件事的事实;老金看见女儿的尸体产生呕吐的生理反应,他慌乱无措地遮掩自己的呕吐物,之后他在壁橱里大哭大闹,内心独白是“这是你亲闺女,得疼啊!”,他口中描述的懂事的闺女,发烧了脸上盖着湿毛巾,喘不过气也一声不吭地挺着,在最后他看女儿的动态日志才猛然发现,女儿的懂事独立只不过是对爱的不信任,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带来的产物。


其实塑造这样的角色本身就是很难很矛盾的,我们既需要相信这个角色可以为了女儿大杀四方,也需要相信他其实不是因为父爱去复仇。

复仇是一个很强烈的情节,需要强有力的内核支撑,剧作很高明的处理的就在于把这种塑造角色时遇到的矛盾成为人物内心冲突的制衡,于是外部世界的发展只是推动老金内心在做斗争,一边是一个有叱咤风云的父权拥有者,一边是一个与女儿相依为命的父亲。

他在演绎后者这个角色时不断地受到质疑,“你真的爱她吗”,“你是怎么做到的,把女儿那样的东西给别人看”,在这些质疑声中,电影逐渐把他的虚伪的爱的外壳剥开,最后需要他自己主动掀开他虚伪的父爱,实现父亲角色在他个人心里的彻底破灭,让他得到反思。


衣柜是让老金觉醒悔恨的重要道具,电影中一个人的房间往往代表着人物的内心,在这部电影中,壁橱和衣柜是小娜的内心,藏匿着长久以来积累的隐秘情绪,当老金亲手把衣柜打开,那个镜头设计的灯光让老金的影子投射在柜子里,柜子里那么多的小太阳得以见到天光,小娜内心的伤痕也被展现,接着老金在墓园里哭,他的思想开始从暴力的“弄他!”转向悔恨自身,至此这个角色完成了它的使命。

表现原生家庭时,父亲和母亲的角色自然都要被强调出来,与金陨石在外部进行制衡的是李苗苗的妈妈景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女性形象,就如同片中台词,景岚像一只母狼,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与老金歇斯底里的暴力不同,景岚的决策内敛,她在老金车上的出场戏,光影在她的脸上晃动着,塑造着她是拥有深不可测内心的母亲,她的留学背景与外语台词塑造着她是一位在工作中很成功的女人,但即使优雅,最终也随着情节发展逐渐失控。


景岚的人物形象其实也比较典型,她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很多工作成功但家庭经营失败的父母群体,她的溺爱毁了儿子,也反噬自己,而电影为了表达人物心理的扭曲与疯狂,放弃了演员的上镜美感,选择了大量的大广角镜头,致使演员的脸产生畸形效果,营造一种“全员疯批”的感觉。

在老金这个父亲角色破灭之前,《涉海》还关注到另外一个父亲角色李烈,李烈在最后一场戏中的癫狂与他本身的高贵身份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与景岚相比在电影中的存在感较弱,但是在最后一场戏的爆发的力度很强,因此这个角色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诠释。


李烈的死亡就是老金父爱破灭的前奏,他穿着西装在船上彻底陷入癫狂的暴力,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角色的阴暗面与立体性,他的死亡是必然的,对于整个电影的更宽广的表达是意味着强大的父权被拉下神坛。更巧妙的设计是,李烈的失控也是因为他父亲的角色,李烈的女儿初次登场便是坐在轮椅上,女儿的遭遇与李苗苗的人物塑造紧紧结合在一起,也成为了李烈角色阴暗面的决定性因素。

电影中隐藏的主角“小娜”,电影在塑造她的时候,无论是染发的人物形象设计,亦或者cosplay的群体展示,都充分利用了日本的地域性,也有刻意模仿日本电影的拍摄,后期调色,台词设计和故事情节,比如李苗苗把牙齿掰下和小娜表白的场景,还有“我嫉妒你的鞋子,它们把你从我身边带走”继而把鞋子从高楼上扔下去,这些情节只符合日本的文化语境,放在国内的环境便很奇怪了,这也是充分运用了国内观众对于外语和外国文化的陌生视角,于是可以极端化地设计一些情节去表现小娜苗苗等的内心创伤。

我认为电影不太好的点是对于小娜的母亲顾红并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她从头到尾的人物动线都没太展现她自身,影片里一直借用她的口把老金对女儿疏于陪伴的教育模式加以突出和批判,但是如此“爱”女儿的一位母亲,为什么在女儿的童年中也处于缺位的状态呢,片中模糊了对这里的交代,把原生家庭惹的祸几乎全部压在老金身上。


第二点让我又爱又恨的是电影中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最明显的一场天降大鱼戏,三辆不同时间点出发的车相撞在一起,这的情节设置太过于巧合,“天降大鱼”的场面成了挡箭牌,它既作为恶劣天气为车祸提供了可能的因素,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创造画面上的奇观,掩盖在剧作中的生硬情节。可惜,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超出现实之外的影像和巨大巧合的重头戏削弱了电影的现实性,可我又在想如果天降大鱼变成了常规的大雨,又归于普通,缺失了很多味道。


还有一些魔幻现实的内容借小娜的梦境出现,老金的尸体悬在船上,我简直爱惨了这个镜头,通过对于梦境的解析,女孩遥望,父亲死在天上,这是父亲角色在她生命里的长期缺位,她淡定地向前划船,必然内心已经经受过许多煎熬和挣扎,才能够淡然处之。

最后我想说,《涉海》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审核和修改,在一年又一年的期待中终于上映,结尾特别经典的黑场交代了几个违法犯罪的角色被逮捕的结局,增添了几分红专正的味道,但其实我觉得这对于全片来说,是非常小的牺牲——我不清楚原生家庭的主题是不是导演最初想表达的东西,或许是因为纯粹的“复仇”缺少教育意义反而还有负面影响,被逼无奈下改了主题的表达方向,但是最终呈现的效果称得上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