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03-24,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满江红值得满堂彩,推荐给所有人去看,个人打算二刷!!

它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像一场剧本杀,每个角色的有趣台词甚至都像是剧本杀玩家轻松的发言,人物认知之间的错位感造就其喜剧氛围。而悬疑气氛来源自每个角色都有他们不同的任务,人物立场反复变化,装模作样各怀心机,每个角色都非常立体。

在后面的剧情中,会出现让人大吃一惊的反转,但是因为国师一直在延续“剧本杀”的轻松感觉,大家也并不会认为剧情“离谱”。在历史以及主旋律的框架之下,国师戴着脚铐,完成一支几近完美的舞蹈,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喜剧方向和悬疑方向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上都能感受到爽感的一部好电影。

其实一开始,我看到演员是一众喜剧明星和正剧演技派的阵容,得知他们要完成一部喜剧悬疑古装片的演绎,我是有点担心的。

我担心他们呈现出的是一出不伦不类,各演各的的感觉,毕竟沈腾还有小岳岳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形象。

而看完电影,我的顾虑被全部打消了,沈腾和岳云鹏的本身自带的笑点在电影里依然成立,我感受到的是沈腾和岳云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而并不是拖着喜剧人的皮囊艰难地融入,他们所说出的台词和所做的事情都是在逻辑里的,亦庄亦谐,也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比如印象很深的小岳岳耷拉着眼睛说地一句台词——“装!”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台词。还有沈腾对自己妻子爱称“臭婆娘”,一句台词能带来笑点和夫妻相见的感动,这种台词的设计真的非他莫属了。

沈腾饰演的张大,人物的角色定位乍一看是“机灵鬼道”,前面铺垫剧情的时候他还需要带着点谄媚权贵贪生怕死的嘴脸,这样的角色出场实际上会和观众的心理距离拉得很近,因为他看起来并不是“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人,面对着荧幕,观众不会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一个哪里都很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一举一动也和沈腾过去塑造的角色同频,观众自然会对这个角色心生偏爱,甚至在电影一开头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他拉去了他的阵营。

而后来随着剧情发展,他身上的“精忠报国”,和妻子的故事背景渐渐展露,会让我们抹去对他“吊儿郎当”的认知,使这种单纯的偏爱变成共情,实现了对主旋律主题的自然的接受。只要我们可以理解他的行动,就一定会共情,一定会为了全军复诵《满江红》而感动不已,通过展现一个人的前后变化,就让主旋律自然释放,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

然后说说易烊千玺饰演的孙均,我看到了这个角色的很多面,他出场时是不苟言笑的“狠”,是久经沙场的凉薄,结尾处是被精忠报国感动的热血;不杀哈登是其隐忍,结尾骑着马离开官场是其洒脱;独上小楼,是其勇,把书信绑在信鸽上,是其谋。

电影中对于其他人物(群像)的刻画也特别高明,岳云鹏饰演的武义淳,用“当今圣上的宠妃武贵妃的内侄”的身份,成为这个角色的很深的记忆点,同样“我没有背景,全靠努力”也作为几次笑点出现,后来引出剧本杀玩家的“道具”——免死金牌,可以说笑点也没有废笔,全都融入讲故事的逻辑里。而张译一反往日正气的银幕形象,颠覆演绎得很完美。

全片最重要的女性角色“瑶琴”,也被塑造得一点都不边缘。虽然是张大的妻子身份,可她并不依附于谁,她所象征的是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把信吃掉”,“两颗宝石一起按下去才能锁住刀刃”,诸如此类,能够体现她的智慧,也是她推动剧情的重要举动。她的时而风情,时而果敢,时而深情,也是女性角色的魅力,具有其独特性,是其他角色无法取代的。

瑶琴的爱情线也成为家国仇恨里的一抹亮丽的色彩,国师如何用较少的戏份让观众相信这段爱情,并且在瑶琴下线的时候跟着主角共情?

一颗樱桃,在前面的剧情出现了,在夫妻相认的那场戏里被张大拿出来送给瑶琴,两个人的爱情便不是从相见一刻才展现给观众,而是延续到了“张大要桃丫头手里的樱桃”那个时间点。

又用一颗樱桃带出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是两个人过去的回忆,也在这样一种秘密的场景里出现,带给观众很强的私密感,在生离死别的关头,歌声出现,在听觉上带我们回溯二人过去的情感,其实和一个人临死之前说“我爱你”无异,不过我们更喜欢接受的还是这种委婉内敛并且带有“专属感私密感”的情感传递。

说一点稍微偏题的,张大在瑶琴出场戏里一直在调戏她,问她和陪金人时都做了些什么,在观众的视角里,这里就是单纯塑造张大的好色,也作为贱贱的笑点出现,但我是真的没想到,竟然在后面的夫妻相认的剧情里,用一句“你吃醋啦?”还能被圆回来!

还有最最惊喜的大反派“秦桧”,能想象到导演用一个特别讨喜的演员雷佳音去演绎这个大反派吗,完全区别于其他奸诈阴险的小人角色,让我知道,想要成为一个背负千古骂名的大奸臣也是需要一定能力的——那种大逆似忠的气质。

这个反派刻画完全跳脱开套路和刻板化的印象,大胆给他加了很多有笑点的呈现,让我们恨也恨不起来。给秦桧身边安排两个武功高强的哑女,让秦桧形象又有一层加成——他的谨慎神秘和深藏不露。给秦桧角色加了一个“替身”设计,作为出其不意的反转出现,也让秦桧的角色更富有层次感——他是一个因为恐惧死亡能做出替身的极致奸诈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证明着,他所做的事情让他一直活在恐惧的阴霾里。

而替身秦桧,也作为一个新角色出现,也被默默赋予人物思想的转变。大胆高声地背诵出《满江红》,这是替身秦桧的愿望,让他终于做回了自己。

再者,他背诵的片段也是全片的题眼和最高潮,需要一个领诵人拥有高昂的情绪,绝对不能是被逼无奈,可是对于角色来说,这并不符合他的心境,于是国师就用一个替身,把这个问题奇妙地解决了!

对于题眼——全军复诵《满江红》这个桥段,似乎有一些人认为它难以承载这么多的人物动机和接近三小时的剧情脉络。我想说的是,秦桧在众人的心中是有负于岳飞的奸臣,秦桧背出岳飞的《满江红》,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历史上没有的最高级的忏悔。同样借用秦桧之口,让岳飞的诗词流传千古,也是高于打打杀杀式的复仇。

所有角色都为了《满江红》的面世而前赴后继、万死不辞,这看起来是荒谬的,难以承载的,实际上,中国人正是珍视、强调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这是最符合中国人思想的叙事。

另外《满江红》这首词,也作为“艺术”的象征,它乍一看是虚无的,可人们的内心需要这样的内容去丰盈,也正是这样的内容拥有广泛的传播力,和震撼的共情,并非“打打杀杀”的低级仇恨。

最后这个题眼的呈现真的震撼到我了,《满江红》在小学初中的时候,我们都背诵过无数次,唯独这次是又轻盈又厚重的,轻盈是所有人物的努力都为了这101个字,厚重是历史的青睐让它千古流芳。

电影把背景放置在岳飞死后的几年,拍摄岳飞的追随者,而并没有把镜头对准岳飞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也就是要表达,岳飞的“精忠报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影响着一代代的人们,永垂不朽。最后的大场面的仪式无疑是把这种表达做成一个漂亮的省略号,把一个小切口的悬疑故事提升到了气势磅礴的人类精神层面,荡气回肠,实在是太厉害了!

电影配乐也真的很出彩,喜剧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因为配乐的选择,“戏曲”和中国味道相衬,快节奏暂时柔和了以冷色调为主的沉郁画风,让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并且戏曲也在这一方宫殿里形成强烈的戏剧感与舞台感,“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正是符合了人物都各怀城府,互相做戏的设计。

在人物行走串场的片段都加入了戏曲的配乐,安抚观众在视觉层面的疲惫——对于观众来说,两个事件之间的人物转场是重复的没有太大意义和观赏性的片段,看两次就会觉得无趣,而导演就在此处下文章——在听觉方面丰富起来,戏曲的配乐很燃,节奏很快,让人在耳朵新奇的境遇里,很难再去讨伐视觉层面的暂时贫乏。

同时,戏曲的配乐也把两个事件串联起来,起到标点符号的作用,让电影形成鲜明的段落感,观众会在多次听到戏曲配乐之后,感受到这是稍微可以放松的串场桥段,让接近三小时的电影不会过于疲惫。

从阴郁的深夜时分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明黄色彩,国师用色彩的变化展现着时间的变化,同时也顺应着一场错综复杂的悬疑大戏一步步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的节奏,在结尾时,每个人也如同沐浴着明黄色的阳光,感受到汹涌澎湃的明朗,和众人继承弘扬“精忠报国”精神的融融暖意。

至此,这部电影最初的灵感“为什么所有人都会背诵《满江红》”被国师详细地解答完成,这大概是一部只有中国人才能爱到深切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