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4-03-24,文章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第一次有点不知道怎样去评判一部电影——《无名》,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太严重。我私心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不推荐给大家去看。


​原因如下:

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悬疑谍战,把故事背景放到民国,导演程耳宣传时所说的是“超级商业片”,在我看来完全不算是,或许是比《罗曼蒂克消亡史》商业一点,但终究是需要观影门槛的。


因为其讲故事的方法是非线性叙事,化简为繁,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拍得支离破碎,最后才慢慢地拼接出来,显现故事的完整脉络,看电影的过程中比较耗费脑力,需要耐心和细心,不过看懂这个故事并不难。


第二点,暴力血腥元素,其中有王一博满脸血浆、双男主抱团痛打、众人被水泥淹没等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暴力戏份,我猜想这是程导所说的“超级商业片”中的重要元素。


另外一个商业片元素无疑是知名演员——梁朝伟王一博大鹏黄磊周迅王传君江疏影张婧仪。



但我认为商业片的标准还是要看讲得故事是否是通俗迎合大众口味,除了暴力戏份暂时挑起观众兴趣以外,文艺片的重要因素长镜头的运用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前几分钟王一博和王传君出场戏的时候,就运用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定下了“文艺片”的基调。


不过,长镜头也在两场打戏里一镜到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动态连续感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疼痛的绵长感。可大家也不太喜欢在春节档看打打杀杀的暴力镜头,所以,并不适合春节档。



那么下面我来说说我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第一点,把主旋律的味道降到最低,我会莫名对这样的电影有好感,甚至在亮灯之后我才有点后知后觉——原来我看了一部主旋律。


是因为导演用一种比较新的叙事手段,让观众的思维全都陷进故事当中,解谜的过程中一直在注意电影出现的新人物与细节,完全没有脑子去想这部电影在赞扬什么。且没有该死的煽情桥段,也不会牵动观众脑子的弦儿去与国共情,直到最后的彩蛋才利用了演员的优势,用一句台词拉回主旋律身上,又酷又讨巧,这一点我很喜欢!


其次,程耳导演形式上的高逼格创新。对于这个形式的评价一定会是两极分化的,同时它也是造成这部影片两极分化的评价的重要原因,一类人会认为很牛逼,一类人认为故弄玄虚。


我是前者。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的故事不算优秀,但可以充分利用蒙太奇达到悬念丛生的效果,这是一种能力。


很多场戏被剪成两部分,中间相隔很多剧情,再回扣回来,于是观众第二次看到这个场景或者人物的时候,已经不像是第一次那么陌生,而是已经深谙了人物关系和隐秘的故事,会给观众观感上带来一种很神奇的隐秘性的认知,也会获得一种解谜的快感——梁朝伟和周迅后来的夫妻相认带给观众的小震撼的效果,也归功于这种叙事手段。


但是说实话,时间线被剪辑得太碎,我看完一遍,也不能完整地捋出这个事件所有逻辑,但是可以明白这部电影的剧情,可能要二刷才能全部通顺。


第三点,是导演对于《无耻混蛋》的致敬以及角色刻画,这个属于我的私人情感了,梁朝伟和黄磊拍得这场室内戏,从写字、到轴线变化,都让我想到了《无耻混蛋》的第一幕,能够get到导演的小九九,实在觉得很幸运。

并且这场戏被一分两半,后半部分的戏作为反转也强有力——梁朝伟饰演的角色的身份、周迅饰演的陈小姐和梁朝伟饰演角色的关系,在后半部分呈现给观众,如同《无耻混蛋》里的暴力一样都是“静悄悄”紧接着突如其来的枪响,非常巧妙刻画了“笑面虎”并且聪明的何主任的人物性格。


三个女孩的戏份虽然都比较少,但是角色性格也全都立起来了,这也是成功之处。周迅饰演的陈小姐,具有地下党的敏锐沉静;张婧仪饰演的方小姐,率性热烈。江疏影饰演的江小姐戏份是三位女性中戏份最少的,然而通过一场对话戏就将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点,对于镜头的把握。其实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算是给出一星的朋友们,也并不能否认,镜头很美,气质是浪漫与暴力并存。城市的破败与倾盆大雨,如同战争对于这座城市的“黑暗洗礼”;框架构图内的快马奔腾,如同我们在有距离地窥视着过去的历史中的兵荒马乱,那段历史拥有背景的蓝天,可象征着战乱的快马也无法被忽视。


甚至在王一博长镜头的吃饭场面,都在传递着一种浪漫和暴力并存的气质,浪漫是解放战争后的平静,和“昔日好友”的家庭达成偶然重逢。暴力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和好友因为立场不同,杀死了“昔日好友”,一时间,小女孩的凝视、吃醉虾的举动,都成了对战争的反思与象征,且有一种奇妙的因果轮回感——让我想起电影《绿鱼》结尾处,男主的家人开的饭店杀鸡招待杀死自己孩子的黑社会老大,最后家人们一起缚住那只鸡,如同男主悲剧的命运。



第五点,是程导非常细致的含蓄的表现手法。罗斯福——飞机上的狗的名字,之前是那么高贵优雅,戴着护目镜昂首挺胸,镜头给到这只骄傲的小狗的时候,影院里的人们甚至发出了笑声。而后来因为战争,它在断壁残垣中瘸着腿艰难地寻找避难所,狗生活层次的下坠代表着一众人受战争的残害,从安居乐业到流离失所。


中国人被日本人用水泥淹没,下一个镜头就是一只小羊咩咩叫着,我们在幻想着这只羊是否是冤屈的象征,下一秒程耳凌厉的镜头带到了日本兵的羊肉大餐。于是我们仅存的一点希望又被掐灭了。



​以及大鹏站在两面旗子的交界处都位置,表现力十足,这并不是故弄玄虚的隐喻,而是最简单明了的象征手法,象征一个角色的身份——在两种组织中摇摆的、中间人的狡黠。还有开场时王一博和王传君的对白,“各吃各的”预示着两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结局不同。

整部电影的气质也如同沉默的带着危险的黎明一般,狗吠常常作为背景音出现,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和动荡感。


最后来说说饱受争议的王一博的表演,我觉得没给这部电影拖后腿。多种语言的台词——普通话日语上海话和粤语的原声都呈现得特别完美。还有长镜头一镜到底的打戏,透露出狠戾的眼神。感情戏,和张婧仪的对手戏并不多,所以对于感情戏的诠释全都落在王一博身上,看到死讯报纸的那种感觉是对的,带着悔恨、无奈、悲伤和深藏在心底的爱意,这场戏让这个感情线变得合理,且没有过度沉溺,感情线作为无名者的一个注解,他们往往需要舍弃爱情等小的情感成就国之大事——不过这样的主旋律的思想,在片子谢幕之后才会感受得到,这就是电影的神奇之处。


综上呢,这部电影绝对不是春节档合家欢,也不是无脑爽片。对于它的感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如同我观看的那场,灯亮之后,旁边一个女人说:“不好看。”,她丈夫说:“这还不好看?多牛B啊,比张艺谋拍得还好!”这简直可以说是两极分化的典范…